由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等联合开展的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结果正式出炉,我校王心语、管徐燕、苏丹、周锦宇、杨西荣、徐臻六位同学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六位同学自身努力奋进、坚定拼搏的回报,更是兰大学子秉持“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的写照。他们体现了兰大学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为我们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先锋。
王心语 :吾心所语,皆为华夏
王心语,兰州大学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曾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优秀选手”、“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甘肃省高校三好学生、兰州大学十大“校园之星”等荣誉称号。
2017年暑假,她收到了来自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之到来的还有一份大学生应征入伍的征兵宣传单,从小在心中的军人梦想被瞬间激发,她毅然报名参军,开始了自己军旅生涯。
经过严苛的训练和选拔,2018年夏,王心语被成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在此后的一年中,她参加了中非合作论坛等20余场迎接外国首脑访华任务。最激动自豪的是参加了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任务,在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检阅的背后,是长达7个月的汗水与付出。艰苦的训练、汗湿的军衣、踢坏的鞋子……王心语提到,“当我踏着雄浑的军乐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一切的辛苦都化作了此时心中对祖国奔腾汹涌的爱。”
她还代表兰州大学参与《红色文物青年说》的录制,向大家讲述小战士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在兰州大学校媒体平台开设“心语故事”栏目讲述革命先辈事迹,把红色的火种播撒在更多青年的心中。随后,她相继被聘为江苏省征兵形象大使和甘肃省征兵宣讲团成员,号召更多有志青年投笔从戎。
“你所站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仪仗队的女兵们在骄阳下,寒风中赫然挺立,她们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最坚实的阵地。
当王心语和无数不爱红装爱戎装的女兵们站立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时,在参加一次次高峰论坛,迎接首脑访华任务时,她感觉她们不仅是外交场上和平使者的象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威严的三军形象的象征。
管徐燕 :脚踏实地,稳步向前
管徐燕,女,中共预备党员,萃英学院2018级本科生。曾是浙江省湖州市足球队队员;于2019年6月进入萃英学院生物方向,多次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学生标兵”“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管徐燕在大一自己迷茫的时候选择了立足当下,做好每一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在闲余时间去拓宽自己,参加学生组织及志愿工作,尝试一切可以尝试的事情。
她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导师的研究项目,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自己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一参与“环境污染条件下花背蟾蜍的生存适应性研究”,顺利结项;在大一期末参加野外实习,参加“夏玛林场大型真菌的多样性研究”,通过采集当地蘑菇制作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为当地蘑菇资源统计作出贡献,最后实习综合评分为优秀。
她在本科就读时期就是按部就班地走好了每一段路,在保证成绩的前提上发展兴趣爱好,即使在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的情况下,她依然选择了朝着自己心中的最好的方向前行。
除了学业成绩优异,她在足球运动领域也颇有成绩。她是一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小学时期就加入了湖州市足球队,坚持每天训练,有球赛的情况下需要请假一周到两周,但是学业也不落下。这锻炼了她兼顾学习与兴趣的能力,培养了抓住一切时机和条件去学习的习惯。
到大学之后,她在保证学业的基础上坚持足球方面的发展并且硕果累累。她在2020年作为萃英学院足球队队长,参加校女子足球比赛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在2019年参加甘肃省大运会获得足球团体第三的荣誉,并荣获省级“优秀队员”称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管徐燕勉励学弟学妹们在本科阶段把提高自我放在首要位置,以自身为镜,明得失、观进退。以平常心态面对生活,多读书,从书本中汲取养分。
苏丹 :柳暗花明,乘风破浪
苏丹,女,中共党员,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生。2018年创办甘肃远瞻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项目获评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020年疫情发生时期,开发出“甘肃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疫情监管系统”,免费提供给有关部门。
本科阶段学习时,苏丹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勤奋与坚毅。进入大学后,苏丹清晰地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专注于学习,几乎每天早上宿舍门刚打开,苏丹就会前往图书馆学习。平常没课的时间,苏丹也喜欢“泡”在图书馆里,有时中午觉得去食堂会浪费学习时间,索性坐在图书馆中一边啃面包一边学习。每天的学习生活周而复始,单调却充实而有意义。
在美国硕士毕业后,苏丹留在硅谷优步科技公司做了将近一年的软件工程师。后来苏丹归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兰州,经过考察后,苏丹确认兰州本地信息化、软件工程领域服务发展相对匮乏,距离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水平有较大差距。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与能力,最终,苏丹决定在此领域自主创业,并于2018年2月注册成立甘肃远瞻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从起步到经营,苏丹的创业之旅也不是一帆风顺,途中“血和泪”的教训令苏丹记忆深刻。对于自主创业的实践经历,苏丹感悟颇深。首先从自身层面,对创业者而言坚持就是胜利。她认为永不言弃的干劲是创业者的必须品质,也是能把公司做好的一个特质。其次从外在层面,自主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支持及社会公众的认可。将自身努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能够使人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之中。
对兰大学子,她提出了勤奋学习、夯实基础的勉励:“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要珍惜在兰大的学生时光,不管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阶段。我觉得无论是自主创业的勇气,还是经营公司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自己勤奋学习积累的知识和锻炼的能力。”
周锦宇 :创新驱动,立志进取
周锦宇,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兰大为美’2021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等荣誉称号。其带领的藏鹰光转换材料科技创新团队被团中央评为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早在大学之初,周锦宇便坚定地选择在基础研究中攻坚克难,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产业项目,积极投身于科研训练中。凭借对稀土领域的兴趣,他拿着自己仅一页纸的科学设想,主动找到张加驰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张加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周锦宇加入了“藏鹰”团队,通过自学掌握了稀土发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前沿成果。
2018年,周锦宇在一次实验中奇迹般地发现,具有高对称性晶体结构的稀土材料在力的作用下竟然会发光。但这于当时公认的理论上是大相径庭的。周锦宇大胆质疑,在历经18个月的研究论证后,他取得重大突破,以第一作者正式提出了第三类应力发光理论体系,打破了该领域大家已经公认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内电场生力致发光的基础理论。
在这个看似“偶然的发现”之后,周锦宇一如既往的平静。他基于前期突破性成果,将科研成果落地,使其真正可以服务于社会。他申请发明了专利3项,发明的钇铝石榴石结构力致发光弹性体,是世界上已知发光效果最好的力光转换弹性体,在传感、能源转换、可穿戴柔性设备等领域极具应用价值。
从2018年起,他担任“藏鹰”团队队长。藏鹰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从传统的纯科研型团队转型升级为以科研为基础、成果转化为主要职责,兼顾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的复合型团队,先后注册了科技型公司4家,100%由学生运营,直接带动6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双创工作之中。
2020年,周锦宇整合创业成果,以负责人身份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斩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多项国家级赛事荣誉。
杨西荣 :心怀感恩,不忘初心
杨西荣,男,共青团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担任负责人组建实践团队回到家乡,调研甘肃省灵台县主导产业——苹果产业发展情况,为家乡苹果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获得兰州大学暑期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19年,参加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高中生能力建设”项目,担任“华亭一中小杉树成长营”大队长,项目荣获CSTD第四届全国学习设计大赛金奖。
回顾起20多年的成长经历,杨西荣讲道,“上大学以来我参加过很多活动也去过很多地方,但对自己的家乡反而不够了解。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去调查家乡的状况”,带着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回馈家乡的初心,杨西荣组建了一支暑期实践团队,于2019年的夏天选择了灵台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苹果产业作为调研重点,回乡实践,走访农户。
头顶炎炎烈日,穿行在颠簸的山路上,杨西荣和他的团队从县政府到乡政府,再到种植农户,一路下沉到基层,系统性地了解了全县产业发展情况。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带队前往田间地头,与农民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各户的经营规模和方式,依此将农户分为三类,并提出科学性、针对性的建议。
这是个苦中作乐的过程,这一路的调研实践,他感受到了农户的淳朴热情。作为从山村走出来的孩子,更作为倾听农民声音的基层调研者,他也感受到了农户的艰辛与难处。当提及收获,他动容地说到,除了为家乡苹果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之外,最大的收获是组建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大家愿意真心实意地为家乡做实事。和他们一起,在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回报家乡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感动。
“从小山村起步,一路走到现在,我由衷地感谢党和国家,没有党和国家的关怀,就没有现在的我。” 除了感念国家,难忘乡恩,杨西荣特别强调,他更感谢的是兰州大学给他的成长和勇气,让他能够用自己所学所得去反哺生养和培育他长大的家乡。他这样寄语学弟学妹,“在未来敢想敢做,抓住机会,开阔视野,大胆实践自己的想法。未来很美,心怀感恩,不管走了多远,勿忘初心,心怀感恩,真正为社会和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事。”
徐臻 :扎根热土,传承红色
徐臻,男,共青团员,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0 级本科生,曾获 2021 年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暑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回到家乡宣传家乡红色文化,在一个月时间内实地探访调研了甘肃省内红色纪念馆,应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如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开通账号发布了相关实践内容,宣传了家乡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弘扬了西路军烈士血战高台的精神,记录了西路军烈士的感人事迹。
回顾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开始,徐臻提到:“一开始主要是为了宣传自己家乡的红色文化,我实践调研的地方是家乡的红色纪念馆,主要是关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的这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对于大多数人是陌生的,所以我就萌生想要宣传这段历史的想法。”
徐臻的社会实践始于高三,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他借助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调研家乡的纪念馆的各项情况,同时做了一些新媒体宣传工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在实践的过程中,他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家乡文化,发表了关于红色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感受,弘扬了家乡的民族文化记忆。同时他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给予他的精神动力,当面对实践过程中的辛苦和挫折时,徐臻意志坚定,毫不退缩。他认为,“能够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是大学时期很有意义的收获。”
在回忆他所做的实践和努力时,他总是感慨万千,“我所做的事情很小, 但是我觉得充满意义。”正如他所言,当一代青年开始将目光放回梦最开始的地方时,当他的脚步踏出创新的步伐时,必将会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对学弟学妹的未来发展,他这样说道:“望学弟学妹不仅能够“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纵观六位自强之星的先进事迹,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发掘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爱国奉献、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基层建功等方面各有建树。他们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自强之星“的荣誉称号只是他们的一个勋章,他们将把荣光铭记,继续前行,同时激励着兰大学子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 | 赵子昳
采访 | 宋洪逸 金璐 刘志宇 邢译丹 王晓斐 张佳鑫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 | 程冠一
责任编辑 | 李鑫 高震 洪韵 韩心茹 张国庆主编 | 侯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