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书香中南工作组评书小组
推荐书目:《悠悠岁月》
作者:【法】安妮·埃尔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导语:“从几乎一切事物之中,我们只保留着话语、细节、名字。”
推荐指数:⭐⭐⭐⭐⭐
作者简介:
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大区滨海塞纳省利勒博纳市,是当代法国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自1974年第一部自传体小说《空衣橱》问世,安妮·埃尔诺至今已发表二十余部作品。
《一个男人的位置》获得1984年法国勒诺多文学奖。《悠悠岁月》获得2008年法国杜拉斯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2009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2017年,安妮·埃尔诺全部作品被授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奖”;2019年,获得西班牙“福门托尔文学奖”;2021年,获得伍尔特欧洲文学奖;2021年11月,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2022年10月6日,瑞典学院将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安妮·埃尔诺。
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简洁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二战”后法国的平民生活,尤其是当代法国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以平白中性的笔调书写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变迁。
推荐理由:
一个人应如何叙述自己过去的岁月?以幼时的童稚,少时的激昂,或是老去的怀念?在《悠悠岁月》中,安妮·埃尔诺以敏锐的洞察力注视自己,创作了一种“不是传记,自然也不是小说,而是文学、历史和社会学融合”的新型文学样式——无人称自传,从而突破了个人回忆的桎梏,看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留给她和她的同代人的印象,她要用来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在对过去日子的记忆和想象中,作者追寻着集体记忆,以便恢复历史的真正意义。
流逝的岁月中,作者选取一些旧照片作为人生时间轴上的节点,以此纵向剖析自己的记忆,用同代人的共同印象唤起大众的回忆与共鸣。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人民的战争阴影为起始,接连展现一些对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回忆:一九五三年夏天的铁路大罢工;持续八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法国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风暴带来的自由思潮……这些事件无一不表达法国人民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尤其在经历五月风暴之时,“他们代替我们把审查和镇压的岁月、对反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示威游行的猛烈打击、对北非阿拉伯人种族主义的暴力行动、被禁止的《修女》和官员们见不得人的秘密文件还给了当局……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被压制的欲望、服从的沮丧,使我们欢迎巴黎的这些火红的夜晚”,作者叙述朴实平淡,但又将对未来希冀又惶恐的心情、对自由发自内心的向往跃然纸上,更是体现了作者及那一代的法国人民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渴望。
在接下来的时代里,法国青年成长于物质丰富的环境中,随着几代人不断的抗争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比前辈更加注重精神富裕,更加具有追求自由的诉求以及打破枷锁的勇气。“从幼儿园开始就混在一起,姑娘和小伙子在一种我们看来是纯洁和平等的环境里一起平静地成长着……面对我们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折磨过我们的一切:性、老师和父母,我们发现他们‘依然故我’,‘泰然自若’……我们惊讶而又满足地注视着他们的自由和独立:似乎在世世代代的历史里赢得了某种东西。”作者欣慰地看到年轻一代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进而表达了对自由主义的认可。正如《人权宣言》中所宣告的,自由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不论身份地位,也不论境遇职业,人人皆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书中展现的不仅是作者追求自由的形象,更传递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由主义精神,它不仅是作者笔下几代人的追求,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随着年华逝去,作者不禁开始注视自己,她过去与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在未来或许都会失去意义,“我们只会是一个越来越没有面目的,直到消失在遥远一代无名大众里的名字”,这种“一些已经存在但还没有名称”的感觉促使她开始构思此书,以独特的写作手法用时代独特的标志引起集体的共鸣,将孤独的人们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印象相连接。书中的时间跨度长达六十年,几乎每一个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记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世纪,“时代也世界化了”,作者更是精心选取了新兴技术、重大事件,令更多不同国籍的读者产生共鸣,正如书中所引用的诗句“他们只是一些人/在整个世界上/每个人自以为孤独/他们突然成了人群”。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表彰作者“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她以个体的光芒照见历史的幽暗,以个人的记忆追寻集体的共鸣,让每个人在集体中找到自己,以此“挽回我们将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
制作 | 刘娴 方秋懿 叶丝梧 余意
校对 | 辛梦宇 刘艺城
审稿 | 向美玲 李诚 李梦 于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