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
“日色也”
当阳光掠过苍石青木,逐渐攀越上亭角
此处的人声也便逐渐响了起来
早春的落英层层已经藏进翠青草丛
和风卷起阵阵绿色的波浪
枝影横斜,蝉声嗡鸣
人们三三两两,或立或坐
佐着这旭阳清风、叶影草香
捧一卷书,神游半日……
卿云亭
拾阶而上,淡色的曲墙上,一横一竖,一勾一点,是苏步青老校长的题诗。“超然此地一亭台……柳阴勤读出人才”,劝学的诗句正对亭中的长椅,我倚着青松岭上的桃李,每每抬头看见先生的勉励,诵读便更认真。简朴素雅之处,愈能澄清芜杂,沉心文字浩海。
苏步青先生,1952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1978年至1983年任复旦大学校长。他既是数坛宗师,又是出色诗人。正如这本作品集的标题,“数诗交融”,伴随苏老的一生;数院“三行情诗”的传统活动,也使数学之理与诗歌之义,成为苏老留给复旦数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赓续传承。
读书亭
一面是波光流转在临池的亭顶,一面是枝叶丛丛掩映入园的小路。一对石桌凳,一扇书卷样透窗,朱东润先生手书的篆体“书声琅琅”横匾之下,正是读书的好去处。古文外文,政经史哲,微风拂书页,一片琅琅书声,和着这牌匾的寓意荡开去。
朱东润先生是当代着名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教育家和书法家,1952年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到1967年任中文系主任。《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原为先生在抗战期间应教学之需的讲义,经多次修订而成,是国内最早的文学批评史着述之一,于诗文批评外兼及词论与戏曲小说批评,自成体系,突破了旧有文学观念的束缚。如今,复旦大学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重镇,是包括朱东润先生在内的数代学者,集体的脚步所至。
“䇹政竹”竹林
期末季,这片近邯郸路的竹林下是我偏爱的“露天自习室”。在三教久坐闷了,就携着资料来此,竹叶和风喃喃私语,让我的复习不再孤独。“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似也在自然之声中模糊了。
“䇹政竹”之名,源自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四项目之一的䇹政项目。1998年,李政道先生为纪念夫人秦惠䇹女士,拿出个人积蓄发起并设立了面向大学生的“䇹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至今已资助了包括复旦大学学生在内的超过4200名本科生开展科研项目。身为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在人文艺术领域也有独到见解,致力向社会播撒智识创造、科艺融合的种子,《科学与艺术》这篇在炎黄艺术馆的讲稿亦是其中之一。他题写的“䇹政竹”三字,和䇹政基金一起,激励学子勤学上进。
池塘
落在书页上的花瓣,有时是时至中午、小憩片刻的提醒。池塘不大,曲桥不长,够慢慢地走,慢慢地坐下,看池边柳,戏池中鱼,又或者只是发呆,慢慢地,在时间的漫长中体验时间。我们咀嚼着生活的词句,我们吟咏出自己的诗篇。
1926年诗集《邮吻》出版时,是刘大白先生来复旦大学任文科教授的第三年。在校期间,这位现代着名白话诗人作词,《复旦大学校歌》逢时而生。“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穿越百年,青春与热爱,一如既往……
曦园是小的
书中世界是大的
长久以来
曦园一直是复旦人读书常去之处
亭台花木书香沁
清风流水余韵长
不负韶光笃志远
无忘任重少年学
(来源:人文相辉;供图:陈杨、邱恩雨、郑宸钊、陈皓俊、雷磊、龚涵孜;文案:龚涵孜、赵琳;制图:朱灵)